[转]汴水奔涌—宿州改革开放45周年纪实

发布日期:2023-12-29 16:09 编辑:地震局站点管理员 来源:宿州市地震局 阅读: 【字号:  

航拍的宿州市新汴河风景区。记者 苏洋 摄

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、最壮丽的气象。

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,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10周年。

从开启新时期到跨入新世纪,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,45年来,我们党引领人民书写波澜壮阔、气势恢宏的奋斗史诗。

汴水东流、奔涌向前,嘹亮的时代号角响彻宿州大地。以时间为坐标,以重要节点为参照,从宿州改革开放发展轨迹中,我们不难发现:

这是一条孕育生机的希望线——1978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7.4亿元;1999年撤地建市后,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197.5亿元;2022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为2224.6亿元。

这是一条浓墨重彩的发展线——1978年宿县地区财政收入7211万元;1999年撤地建市后,全市财政收入10.85亿元;2022年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55.3亿元。

这是一条惠及民生的幸福线——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0元;1999年撤地建市后,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4526元,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1745元;2022年全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666元,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97元。

特别是进入新时代,全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,新型工业化、新型城镇化齐头并进,商贸服务迭代更新,民生福祉持续增进,深化改革释放动能,扩大开放壮大“朋友圈”。今日的宿州,绽放的是璀璨的光彩,描绘的是恢宏的画卷,涌动的是蓬勃的活力。

深化改革 “农业大市”迈向“农业强市”

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和矛盾,根本依靠全面深化改革。实施包产到户等多种方式的改革以来,在素有“皖北粮仓”之称的宿州,深化农村改革的脚步从未停止。

隆冬时节,辽阔的皖北平原上,麦子一片青绿,孕育着来年的丰收景象。

“种田也很甜。”站在田头,埇桥区灰古镇付湖村种粮大户段德丰充满感慨:几十年前,祖辈靠种田养家,如今自己靠种田也能致富。

几年前,段德丰积极响应政策,流转了1100多亩承包地专业从事粮食种植。随着农业、农技、农艺的迅猛发展,他流转的土地,无论是恰逢风调雨顺或是遭遇自然灾害,都能获得稳定的收益。

这“稳稳的幸福”,更得益于他的家庭农场加入到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。

在农业农村发展实践中,埇桥区发现单一经营主体“单打独斗”存在诸多困难、难以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双重考验。

如何破解?只有在改革、探索中寻找答案。

2012年7月,埇桥区淮河种业有限公司牵头,联合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8家家庭农场,成立了淮河粮食产业化联合体,实现从耕、种、管、收到烘干、加工、销售服务全程化。

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,宿州首创以“农业企业为龙头、家庭农场为基础、农民合作社为纽带”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,在推动农业融合发展中取得“1+1+1>3”的聚变效应。

目前,全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已发展到340多家,居全省第一,辐射带动农户92万户,覆盖粮食、畜禽、果蔬、林木等主导产业,年产值达400亿元以上。这种模式连续3年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,连续6年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。

改革,是宿州最为宝贵、最具优势的遗传基因。宿州人的血管里,永远流淌着敢为人先的血液。

8月25日,中国辣椒种业高质量发展会议在萧县召开,来自中国种子协会和省内外辣椒种业的专家齐聚一堂,共商良策、共谋发展。

这样高规格的会议为何选择在萧县召开?一份“辣味十足”的成绩单揭开答案——

全县辣椒制种面积达1万亩以上,年产优质辣椒种子达35万余公斤,供种量约占全国总量的30%。产业规模、制种产量、种子质量、市场占有量等4项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,萧县被誉为“中国辣椒育制种第一县”。

上世纪80年代,辣椒制种在萧县悄然兴起。从单一模式到连片种植,萧县紧跟政策和市场步伐,一路改革,一路探索,不断夯实“种、产、储、运、销、检”产业链基础,聚力打造“全链条、全循环、高质量、高效益”的辣椒产业化集群。

火红的产业“种”出红火的日子。如今,辣椒制种产业直接带动农民致富达6000户以上,已成为萧县富民强村促增收的优势主导产业。

同样是“制种”,今年宿州市大宗农作物制种也交出了亮丽成绩单——

今年以来,全市自主选育国审农作物品种6个,其中小麦3个、大豆3个;自主选育省审农作物品种15个,其中小麦10个、玉米3个、大豆2个。近五年来,全市自主选育国审、省审品种共71个,其中国审23个、省审48个。

种子是农业的“芯片”,种源安全连着粮食安全。宿州市粮食总产量实现连年丰收的背后,好种子功不可没。2022年,宿州市小麦制种面积24.7万亩,繁育品种133个,生产小麦种1.25亿公斤;大豆制种面积6.44万亩,繁育大豆品种15个,生产大豆种966万公斤。

党的十八大以来,立足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、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“国字号”平台,宿州农村农业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。

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,四县一区全部摘帽,35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61.27万人口全部脱贫;推进农村土地“三权”分置,创新发展“土地股份合作”“土地托管服务”等流转新模式;在全国率先开展“劝耕贷”试点;在全省率先开展数字乡村智慧农业和农业产业互联网试点建设;与阿里巴巴合作共建长三角首个“数字农业产业带”……踏着铿锵有力的改革鼓点,宿州农村改革节奏逐步加快。

改革红利加速释放,发展活力持续迸发。

通过不断解放和发展土地生产力,宿州农业资源优势正加速转化为经济优势,农业大市提速迈向农业强市。

创新驱动 “从无到有”走向“蔚然成势”

30亿亿次每秒!相当于15万台家用电脑同时运算。来到宿州淮海智算中心,你会被这里的智能算力所震撼。

量子保密电话、量子密钥生成终端……走进宿州量子保密云基地,你能体验到前沿量子科技带来的魅力。

谁能想到,曾经“土掉渣”的宿州,会一跃成为拥有1600多家云计算、大数据及相关企业和平台的“中国云都”。

“以前看宿州,都是看农业;现在看宿州,更多看创新。”简单的一句话,精当地概括出了宿州的区域形象之变。

不同的表达,同样的内涵: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

10多年前,宿州走到了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——城市建设拉开帷幕,人口集聚已成趋势,但是缺乏有力的产业支撑,城市发展动力不足……

发展“突围”,迫在眉睫。

“以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变革集聚新的发展动能,是后发地区实现弯道超越的突破口。”2011年,市委、市政府审时度势,果断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,高位承接、高起点培育云计算、大数据等相关产业。

按照“率先发展基础云、同步建设平台云、全面开发应用云”的产业发展布局,我市积极引入数据存储、算力支撑、算法加持、数字应用型企业,努力打造长三角区域标准最高、单体规模最大的绿色数据中心。

很快,中国第一代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世纪互联率先登陆,华为、中国电信紧随其后,长城宽带、科大讯飞等知名云计算企业接踵而来。随着互联网头部项目进驻宿州,一个庞大的云计算数据平台正散发着越来越强劲的吸引力和辐射力。

凭着快人一步的胆识和布局,宿州获批全省首个云计算产业集聚发展基地、中国量子通信节点城市、全省三大智算中心城市之一,形成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云计算产业集群。

聚焦“从0到1”,创新已成为宿州的金字招牌。

今年初,一台4500吨旋轧机下线,让灵璧县吸引了全球轴承从业人士的目光。

这是世界首台超大吨位盘轴件碾轧成形设备,一举打破航空发动机、燃气机、能源化工等领域大尺寸盘件无法一次整体成形的行业瓶颈。

很难想象,从2018年打开轴承产业的切口,灵璧县仅用时5年就将“灵璧轴承”的品牌推送至世界舞台。

轴承产业为何能在灵璧产生“聚变”?

与合工大联合创办合工大技师学院灵璧分院,推进校企合作;与宿州学院共建机械装备制造(轴承)产业学院,成立“宿州学院—灵璧轴承产业园博士工作站”;与河南洛轴所、合工大共同建立灵璧轴承研发服务中心……从人才引育、创新引领,足可窥见一斑。

跟跑,并跑,领跑。宿州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全方位推动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,创新宿州奏响活力迸发的精彩乐章。

深耕原始创新——依托空间载体、资源禀赋等优势,推动“一中心四平台”等公共创新平台建设,联合大院、大所设立创新机构,加快科技成果转化。

聚力产业创新——深入实施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,三产结构实现“二三一”到“三二一”的历史性转变。

推动制度创新——修订完善“1+N”科技创新政策体系,倾力打造涵盖“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、科技成果转化、高新技术产业化”的完整政策链。

今日宿州,当刮目相看。宿州正以一批“叫得响、数得着”的创新成果,串起一个个惊艳世人的“惊叹号”。

承载产业发展,聚力产城融合,增进民生福祉,宿州经开区、市高新区、宿马园区拔地而起。皖苏鲁豫交汇区域新兴中心城市,正成为大宿城锚定的下一个发展目标。

开放扩大 “对接融入”催生“百花齐放”

对标沪苏浙,共舞长三角。

2008年,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。这一年,长三角的大门向安徽敞开。把握长三角一体化这个最大红利、最大势能,宿州主动靠上去、精准接上去、全力融进去。

宿州不断加强与长三角地区深层次链接,在省际毗邻地区、园区结对共建、产业协同发展、民生事业共享等方面深化全方位合作,把发展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和发展实效。

这其中,有着“近水楼台”优势的省际毗邻地区,正成为一体化发展的“桥头堡”。

宿州、徐州交界处,由两市合作共建的宿徐现代产业园不断深化产业、市场、科创、园区等方面的对接合作,积极融入徐州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、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中心。

在位于园区的安徽德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,一张普通的铝箔经多道工序处理,变成厚度不到1厘米的特殊“纸板”,面对上千摄氏度高温的喷枪灼烧,不仅性状不变,背面也不升温。

“这是企业与中科大共同研发的气凝纳米绝热反射材料,绝热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现已出口到意大利等国。”销售经理孙建悦介绍。

安徽德美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是徐州市一家企业,为扩大规模,2020年整体搬迁至宿徐现代产业园。公司针对新能源汽车电池易自燃问题,自主研发了电池绝热材料,用以替代传统的铝塑膜,引来大批国内外订单。

下好毗邻“关键子”,带活经济“满盘棋”。

经过几年接续发展,宿徐现代产业园已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企业156家,初步形成了智能装备制造、工程机械、电气设备、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集群,全力打造省级毗邻地区产业创新合作新高地。

开放的画卷由点及面,一笔笔描绘、一幅幅展开,由“对接融入”催生“百花齐放”。

宿州和杭州虽远隔千里,但两座城市因同处运河之畔一水相亲。2021年12月8日,随着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《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》,宿杭再续前缘,开启结对合作之旅。

5月17日,杭州宿州产业园区揭牌成立,标志着两地共建园区全面启动建设。

投资20亿元的宿州传化“公路港”物流产业园项目加快实施,这是杭州首家入驻宿州的综合物流项目;

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新增沪苏浙产业项目861个,总投资占省外资金的65.5%;

在杭州布局建设的首个“科创飞地”,为入孵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;

举办首届宿州高端绿色农产品杭州展示展销会,120多家宿州企业带着上千款高端绿色农产品走进杭州……

直面差距,敢于追赶。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,深入推动了宿州上下思想观念解放,深入推动了体制机制与杭州精准对接、等高对接、全域对接。

在全省率先出台《杭州市宿州市结对合作帮扶工作方案》,围绕产业、技术、人才、资本、市场等方面,明确园区共建、产业共链,资本共设、产业共推,农业互链、农品共销,人才互培、资源共享,文旅互融、市场共拓,民生共兴、成果共享,改革共促、经验共享,干部挂职、互鉴互学等八项重点合作帮扶工作任务。

从帮扶的“牵手”到合作的“携手”,宿州市与杭州市开展一系列结对共建活动,推出务实举措,结对帮扶持续走深走实。

共建共享 “宜居宜业”成就“幸福之州”

宿州很美,初见惊艳,再见依然。

徜徉在宿州市区,日趋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,富有文化气息的街头景点,秩序井然的往来车流……这一切都彰显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。

“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,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。”这个往昔被称为“脏、乱、差”的皖北城市,早已在人们心目中发生了彻底改变。

从告别环境“脏乱差”,到实现风景“美如画”,需要多久?宿州告诉你答案:三年。

2018年2月,宿州市被中央文明办确定为2018年—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。三年来,宿州市牢固树立“创建为民、创建靠民、创建惠民”理念,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迅速掀起了市区联动、全民参与的创建热潮。

初心如磐,一朝梦圆。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,2020年,全国文明城市,宿州首创首成。

在宿州人看来,文明城市建设的每一个步骤、每一个环节,都体现在了看得见、摸得着的城乡环境面貌变化、公共服务水平提升、群众生活品质改善等方面。

“幸福感、获得感”是城市文明创建的试金石。对百姓来说,身边的美好变化才是增强幸福感的“源泉”。

“以前在家经常能闻到刺鼻的气味,天气热了连窗户都不敢开。如今,这里成了我们休闲散步的好去处。”家住汇源大沟附近的市民许琳感慨地说。

曾经的汇源大沟垃圾遍地、污水横流,是当地有名的“龙须沟”。环境整治、生态修复、景观提升多管齐下,如今展现在市民眼前的,是一幅水清、岸绿、景美的生态画卷。

这就是宿州“最美”的样子。

从垃圾围城到百园融城,从臭水绕城到碧水环城,从灰尘满街到天蓝地净,从破街陋巷到一街一景,从“一厕难寻”到“十分钟如厕圈”……

一个个惠及民生的变化,犹如一份份温暖的“民生大礼包”,不断提升宿州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、获得感、归属感、幸福感。

一座城市的魅力,不仅在于明亮的外表,更在于勃发的精神风貌。

宿州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,持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,提炼“宿州文明20条”,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,各地善行义举层出不穷,争当“好人”蔚然成风,志愿服务如火如荼。

9月17日上午,在埇桥区符离镇沈圩村,“邻里集市”早早“开张”。义务理发、旧衣缝补、便民修鞋、健康义诊、免费配钥匙、修理电瓶车和小家电……志愿者们提前布置好“摊位”,等待群众的“光临”。

“志愿者把贴心服务送到了家门口,为咱老百姓的生活提供了便利,向他们表示感谢!”对于志愿者的无私奉献,群众纷纷点赞。

志愿服务构成一道亮丽风景,公民道德领域也是群星闪耀。2018年以来,宿州市涌现出全国、省级道德模范(含提名奖)7人,评选宿州市道德模范(含提名奖)55人、宿州市道德模范特别奖14人;荣登“中国好人榜”35人、“安徽好人榜”80人。

好人多了,好在心灵;城市美了,美在底色。

我们看到,“文明宿州”已然照亮这座城市转身的翩然身姿,给这座城市的未来增添更加磅礴持久的生机、活力;

我们坚信,“文明宿州”一定是安心祥和、百业兴旺、宜居宜业的“心灵归宿”和“幸福之州”。

改革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,开放是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。

踏上新征程,宿州市将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点、更高层次、更高目标上强力推进改革开放,在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宿州的征程上续写更多“春天的故事”。(拂晓报 记者 刘丽 谢文东)